秋意初染太行,一场探寻"红"色密码的媒体之旅在平山沕沕水生态风景区展开。这里的"红",既是漫山红叶的自然馈赠,更是深植于血脉的红色基因。
9月26日,来自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央视等三十余家全国主流媒体的记者组成采风团,齐聚河北平山沕沕水生态风景区,开启"解码沕沕水'红'色魅力"主题采风活动。
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媒体的独特视角,深度挖掘景区"红色人文"与"绿色生态"交融发展的创新实践。采风团将走访景区核心景点,与当地管理者、文史专家深入交流,全方位探寻这座太行明珠的独特魅力。
双重"红"色:从革命热土到生态典范
沕沕水的"红"色魅力,首先体现在那段光辉的革命历史中。采风团首站来到新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旧址。1948年建成发电的这座水电站,曾为西柏坡中共中央驻地提供电力保障,被誉为"红色发电厂"。
"这座水电站不仅照亮了西柏坡的夜晚,更照亮了中国水电事业的发展道路。"文史专家向记者介绍,如今这里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参观学习。
与此同时,大自然也赋予了沕沕水另一种"红"色。时值金秋,景区内黄栌、枫树等树种渐次变色,将连绵群山装扮得绚丽多彩。采风团成员乘坐观光车穿行在"空中画廊",宛如漫游在红色的海洋中。
"革命之红与自然之红在这里交相辉映,形成了沕沕水独特的文化标识。"活动组织者表示,这种双重"红"色魅力正是此次采风活动重点探寻的内容。
生态保护:绿色发展守住绿水青山
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,沕沕水始终坚守绿色发展理念。采风团在考察中发现,景区内的喀斯特岩溶泉常年保持优质水质,瀑布群飞珠溅玉,森林覆盖率超过90%。
"我们坚持'保护优先、科学利用'的原则。"景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,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实施生态修复工程,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体系。包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、推广电动观光车、实施垃圾分类等具体措施。
更令人欣喜的是,当地村民也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。一位在景区工作了十多年的村民告诉记者:"现在大家都很自觉保护环境,因为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。"
这种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守住了美景,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。数据显示,景区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,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增收致富。
文旅融合:创新传承焕发新生机
如何让红色文化"活"起来,让绿色生态"动"起来?沕沕水探索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创新之路。
采风团在参观中发现,景区开发了多条特色旅游线路,将红色遗址与自然景观有机串联。游客在欣赏百丈飞瀑、空中画廊等自然景观的同时,也能参观红色发电厂、朱德旧居等人文景点。
"我们特别设计了互动体验项目,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有趣。"景区讲解员介绍,比如"小小水电工程师"体验活动就深受青少年喜爱,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了解可再生能源知识。
此外,景区还定期举办红叶节、摄影大赛等活动,邀请游客参与民俗体验、生态科普等互动项目。这种"旅游+"模式,既丰富了游览体验,也促进了文化传承。
媒体视角: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
作为时代的记录者,采风团成员用专业的视角捕捉着沕沕水的点滴变化。
记者在拍摄后感叹:"这里的生态保护成效显著,红色文化传承创新,为类似景区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"
记者关注到文旅融合带来的乡村振兴效应:"通过发展旅游,当地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,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。"
多位记者表示,将运用全媒体手段,通过图文、视频、直播等多种形式,向全国观众展示沕沕水的独特魅力。部分媒体还计划制作专题报道,深度解读景区的发展之道。
夕阳西下,采风活动渐近尾声。记者们的相机里装满了沕沕水的秋日美景,心中更深深印刻下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。
"这里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了解。"一位记者在返程时表示,将把这几天的见闻和感悟转化为生动的报道,让更多人感受到沕沕水独特的"红"色魅力。
随着媒体采风活动的深入,沕沕水这座太行山深处的明珠,必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。而其"红绿交融"的发展之道,也将为更多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。
版权所有:生活在线网 () © 2012-2017 All Right Reserved